返回

朱拓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0章 回到京师(1/2)
    “没想到你对朱拓那竖子的评价那么高。”
    朱元璋心里不出来什么滋味,要朱拓是个仁厚的君主吧,行为实在是不像,不尊朝廷命令,还敢给他起谥号。
    要他不是仁君吧,岭南治理的还挺好,百姓安居乐业。
    李文忠笑着道:“十八皇子性格桀骜,颇有智谋,有十八皇子在,大明南方无虞。”
    李文忠似是朱元璋的侍中,但身份远不是普通侍中可比。
    他十九岁就跟着朱元璋上战场砍人,深受朱元璋信任。明朝建立后,又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
    后来又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国子监。一个是最高军事机构,另一个是全国最高学府。
    名列功臣庙第三。
    所以,李学忠上马能砍人,下马能安邦。
    “可这子太顽劣了些,还不听朝廷的命令。”朱元璋有些头疼。
    “陛下只到了十八皇子的缺点,却不知,十八皇子能聚人,岭南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都被他发掘了不少人才。”
    “他有胆魄,十四岁的时候就敢率领军队冲杀敌营。”
    “他有智力,胸有诸多良策。”
    “他为人仁义,岭南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家家有余粮,甚至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让百姓缺衣少食。”
    朱元璋听了后,老怀甚慰道:“不错不错,颇有我当年之风范。”
    “可能因为十八皇子在岭南时间久了,身上有了侠气,我想要是能跟着陛下修习一段时间,十八皇子定能成长为大智大勇之人。”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仔细考虑了起来。
    良久后,缓缓道:“你的没错,这子就是欠管教,如果管教得当,今后这竖子在外能抵御外敌,在内能扶持天子!”
    “走,回京城!”朱元璋当机立断道。
    李学忠诧异,道:“陛下,您不巡视四边了?”
    “不巡视了,以后机会多的是。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赶回京师,将这报纸一事推向全国,安定天下百姓的心。”
    回去的路上,下起了连绵阴雨。
    出了岭南的范围后,进京的道路开始变得泥泞不堪。
    朱元璋所乘坐的马车有数次都陷入到泥坑中,李学忠只能跟着下车与车夫一起推车,可谓是苦不堪言。
    等到了京城后,朱元璋更加糟心。
    这里的道路狭隘,人员混杂,车马横行,起来混乱不堪。
    一路上,光堵车就堵了好几次。
    闻着路边污水的腥臭味,还有几个稚子满不在乎,在污水里打闹嬉戏,随手捧起污水扬来扬去。
    朱元璋心里不出来什么滋味。
    这京城,竟然还比不上岭南。
    “朕本以为一统天下后施仁政,轻徭薄赋,百姓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富足了,如今是把事情想简单了,唉,在治国方面,朕还比不过儿子。”
    李学忠赶紧劝慰道:“陛下操劳天下大事,而岭南偏居一隅,不能相提并论。”
    朱元璋没有做声,良久后,道:“通知朝廷前来接驾。”
    “是!”李学忠应道。
    此次微服出巡并没有大张旗鼓,知道的人也只是少数。
    在朱元璋出巡期间,主持政务的正是徐达,乃是位列功臣庙的第一把交椅,与刘伯温、李善长两人被誉为明朝三杰。
    当他听到朱元璋回京的消息后,一脸喜色,然后对仆人吩咐道:“陛下回京了,通知汤和、沐英等人和我一同进殿面见陛下。”
    “是。”
    几位位高权重的官员一同入朝,李文忠早已经在门口相迎,道:“几位请进吧,陛下已经等候多时了。”
    徐达了李文忠一眼,询问道:“陛下这次出巡,没出什么岔子吧?”
    “没有。”李文忠摇摇头。
    几个人直入御房。
    御房内,朱元璋面前案牍上的奏折早已堆积如山。
    他和朱拓不同,朱拓是能偷懒就偷懒,而朱元璋勤勤恳恳,每个奏折都会认真批阅,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叩见皇上。”几位大臣一同行礼。
    “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不急不缓,将奏折放下,问道:“近些日子,朝中可发生什么事了?”
    徐达上前,禀报道:“近期对全国的官员进行了考核,在上一年任免的官吏中,有十个人是不称职的,还有三个人应当得到升迁。”
    “还有晋中今年发生大旱,恐怕会导致百姓逃荒,这些百姓需要妥善安置。”
    “嗯,这些事情按照规矩制定方案吧,该罚的罚,该升的升,至于逃荒的百姓,调拨粮食妥善安置。”朱元璋有条不紊的安排。
    “还有……”徐达欲言又止。
    “还有什么事,直接。”朱元璋道。
    “辽东地区挖出一块龟壳,上面写着大明气数已尽,有不少百姓信以为真,再加上有元廷余孽作祟,酿成了不的兵变。”徐达道。
    急性子沐英抱拳道:“陛下,这些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别人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