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舰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两百九十七章 航母反对派(1/2)
    眼看这种情况,温大伟赶紧派人去阻拦。
    那可是已经报废数年的破船,没看靠岸的时候上面都掉渣嘛,温大伟生里面什么地方结构不稳,这帮身子金贵的专家、学者、领导、首长和负责人出个什么好歹。
    好说歹说,算是让这帮人改了主意,没有第一时间登船, 而是等到株江厂将“墨尔本”号拖进船坞,一切准备就绪后,这才过去查看。
    因此一部分人悻悻的离去,但还有相当多的人还是留在码头,仰望着这艘斑驳的航母,甚至一些老专家已经开始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目测的数据, 勾勒航母的轮廓了。
    温大伟这边也没闲着,一边按照程序签署船舶移交的各项文件, 另一边组织人手实施船体入坞工作。
    得亏中信公司这个上级单位给力, 去年为株江厂订购了两艘二手的大马力拖船,用于船厂船舶的调度与拖拽,这才能让“墨尔本”号在抵达港口的第一时间展开入坞作业。
    这要是放在以前,指望着海军的拖船,估计至少要等上2天。
    毕竟海军的拖船的调度和航行是需要时间的。
    就这样到了晚上8点半,这艘始建于英国,长期服役于澳洲,舰生厄运不断的航母总算是走到了他的终点。
    再也安耐不住的一众专家、领导们根本等不到明天,当天晚上就搭乘船坞起重机上的吊兰分批上到航母的甲板上。
    在这个长211.2米,宽24米的宽阔甲板上,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开阔。
    “老袁,你说咱们的歼—7能不能落在上面?”一位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忽然问自己的同事。
    “两百米……”叫做老袁的中年人, 借着船坞四周明亮的高瓦数灯光左右看了几下,缓缓的摇了摇头:“别说歼—7了, 我看歼—6都难,200多米的船看着大, 实际对飞机, 尤其是喷气式飞机来说其实并不长。”
    海军航空兵的领导肯定的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道:“那你觉得咱们手里的歼—7和强—5适不适合改成舰载机?”
    “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但需要在气动上做出些改进……”老袁说道,然后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儿:“对了,我记得星洲的永宏厂不就在以歼—7为基础,尝试研制舰载机嘛,可以鼓励他们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等回去我就跟上级说一下……”海军航空兵的领导笑着点头,本想着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时,不远处忽然有人喊他们:“你们快点儿过来……”
    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和老袁赶紧走过去,叫他们的是某研究所研究员老苏,只见他指着已经陷下去一块的中部升降机的边沿说道:“你们看,这飞行甲板做得多扎实!妥妥的装甲钢!”
    说着老苏还不忘伸手去捏了两下,结果弄了一手的铁锈,可老苏也不在意胡乱的在那身笔挺的灰色中山装上一抹了事。
    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和老袁同样没在意,而是纷纷蹲下身子仔细看了下,钢板厚度大概70,而且是妥妥的纯种装甲钢。
    要知道国内的59式坦克正面装甲的厚度也就200,而这也仅仅集中在炮塔的正面,侧面、后面以及顶部的装甲也在30到100之间。
    平均下来远没有“墨尔本”号航母甲板钢来得扎实。
    可见当时该航母的生产国英国是下了大功夫的。
    “领导, 你觉得这么厚的甲板钢能抵御多重的航弹直接攻击?250公斤能不能扛得住?”
    这个时候老苏看向海军航空兵的领导。
    海军航空兵的领导沉吟了一下:“这个……250公斤的航弹不好说, 但100公斤的应该没问题,而且就算250公斤直接命中的话,所产生的威力对下一层甲板的破坏力也会因为这一层飞行甲板而被大大削弱。”
    老苏闻言,不由得点点头,旋即有些怅然道:“可这还只是英国人建造于二战时期的航母!”
    心思细腻的老袁忽然觉得有些不对,便皱眉问道:“老苏,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们过来看!”
    说着老苏起身带着两人在甲板的某处走了一圈儿,然后停下脚步看向面面相觑的两位同伴,指着一处被铁锈覆盖的焊缝:“刚才我们就是沿着这块钢板的焊缝走了一圈儿,你们发现了什么?”
    听了这话,老苏和海军航空兵的领导这才反应过来,刚才他们绕圈儿的范围是在是大得出奇,这说明什么?
    自然是当年英国在建造这艘航母时所使用的是超大尺寸的热轧钢板。
    目测50米长,24米宽,也就是说,这个飞行甲板只用了4块大型钢板,三条大型焊缝就完成了整个甲板的建造。
    三条大型焊缝,就拼接出一条长度超过200米的直通甲板,这水平在目前的国内都属于空白。
    因为这需要几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首先是大尺寸的钢板。
    都说越小的东西越精密,越难做,比如说芯片,就必须在纳米这个量级上凋花儿;但大也有大的难处。
    因为随着物件儿的不断加大,自身承受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