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良渚当国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0013章和天斗,和地斗(1/3)
    看着被牛群糟蹋的稻田,叶青心里憋着一股气,却又无处发泄。
    这贼老天,还让不让人活了!
    必须改变!
    良久,压下激愤的心情,叶青观察起水田。
    族人也全都开始整理农田。
    水田全都在河边。
    族人还没有发明灌溉技术。
    水稻种植,需要大量的水。
    而人工取水的手段又太过低效,满足不了水稻的生长需求。
    如果水田远离岸边,或是地势较高,会导致水稻无法存活。
    这些水田,是河边的滩涂,经过简单改造而成,基本与河水的水面齐平。
    这样就解决了用水问题。
    但这对位置要求比较苛刻,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
    并不是所有滩涂,都适合改造成水田。
    因此,滩涂不少,能够改造成水田的不多。
    大大小小的水田错落分布,东一块,西一块,每块水田也是形状各一,没有统一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块水田。
    后世那种整整齐齐,阡陌连连的景象,是看不到的。
    经过询问,叶青了解到,部落种植水稻,只种一季。
    这多浪费啊。
    在他的印象中,水稻都是种双季,每年的双抢,让他记忆深刻。
    双抢的那十几天,犹如噩梦。
    追问过气候问题后,叶青想到了很多。
    实际上,这个时代,气候很温暖,一年当中,天气温暖的时间很长,虽然一样是四季,但冬天很短,也不寒冷。
    族人便从来没有见过下雪,不知道雪为何物。
    防寒?
    不需要的!
    这,完全类似后世热带赤道气候了。
    如此,种双季稻,完全可行啊,后世有这种气候的地方,三季稻都能种。
    部落如果种上双季稻,粮食产量岂不是翻倍?
    为什么部落不种双季稻?
    种子问题吗?
    种子也是培育来的,他觉得可以试试。
    即便一开始产量不高,但这是多出来的份量,好歹是个补益不是。
    没有化肥?
    草木灰,大粪,也不赖的。
    他又想到,如果雷泽是太湖,这个位置,气候不该是这样啊!
    他回想着,似乎史前有一段全球气候变暖的时期。
    因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并且,造成海浸,以及大洪水。
    神话传说中的大洪水时期,西方的诺亚方舟,东方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便是这个时期。
    想到大禹治水,他不禁脖子一凉!
    到底大禹是不是这个时代啊,如果同时存在,将来被大禹将部落屠戮,那就是个悲惨的故事了。
    想到大洪水,他打了个冷战。
    他想起,在解释良渚文明消失原因的学说中,有一种大洪水的说法。
    这里会被大洪水淹没?
    现在是什么时候?
    距离良渚消亡,还有多久?
    洪水,这可是千古难题啊。
    即便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后世,依然饱受洪水之苦,没有能够完全杜绝的办法。
    叶青开始设想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善。
    防洪,还是要全力去做的。
    水田必须挪到稍高的位置,灌溉系统必须开挖。
    河道疏通、筑堤?
    工程太大,需要的人力太多,暂时还是算了。
    部落住房必须改造,不然,一场台风,简陋的茅屋全部都得倒。
    想清楚了这些,他心里紧迫感越发强烈起来。
    生存不易啊!
    要和天斗,和地斗!
    一定要想办法发明青铜!
    有了青铜,才是提高生产力,增强部落实力,对抗天灾的根本大杀器。
    青铜,是大势!
    掌握大势,便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是谁说过,站在风口上,哪怕是一头猪,也能飞起!
    草帽、斗笠这些小发明,虽然作用不小,但和青铜比,格局便小了,完全是小儿科。
    可是,铜有了,锡在哪?
    他望望连绵的后山和西山,默默下了决心……
    即便是踏遍千山万壑,也要将锡找出来!
    收拢心思,他继续考察水稻。
    水稻刚扬过花,处于灌浆期。
    植株比后世所见的水稻稍矮,茎干也纤细一些,其他似乎没什么不同。
    仔细观察后,又有新发现。
    这每一丛的水稻,似乎都是由多粒种子生长而来,不像后世水稻,一大丛几十株的植株,一般也就三四粒种子,通过大量分蘖形成。
    简单统计了一下,没有分蘖的单株占一大半,分蘖成两株的有三成,分蘖三株以上的,就很少了。
    后世的水稻,通过分蘖,一株能长成十几、几十株。
    他又数数稻穗谷粒的数量,100粒不到,与后世相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