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是谁的离愁湿润了谁的青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8章 向着梦想(2/3)
我个人认为,给学校或学院打个招呼,能给她一个更友好的学习环境,更多的锻炼机会也是好的,毕竟有人盯着,还是不一样的,就像我,要不是当年有您盯着和提携,哪有今天的发展呀!”
    “你小子啊!”石勇笑了,“又来了,我那是顺水人情,你小子要是没本事,我怎么盯也没用,思思呢,先让她适应适应看吧。”
    “你你说是不是啊,思思?”石勇向思思问道。
    “谢谢叔叔!叔叔多费心了!”石思诗没有正面回答她爸爸的话,先是感谢了止兴力。
    “你这孩子,甭与叔叔客气,”止兴力哈哈一笑。
    然后止兴力转移了话题,与石勇又唠起了当年一起参军的事宜。
    父亲与叔叔聊着天,石思诗边想心事边看向窗外,魔都和帝都的路况都差不多,大都市基本是一样的,越接近市中心,高楼越密集。
    石思诗明白,爸爸与止兴力叔叔都是为了自己好,而她,也不会刻意拒绝家庭带来的便利、声望、资源与平台,她很感谢止兴力叔叔的热心与关心,亦很能理解爸爸的用心和苦心。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家庭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很多便利,但是石思诗认为自己不能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
    家庭所能带来的这些,在她内心认为都是可依靠资源,并非核心资源,这是上一辈的努力、汗水、拼搏、摸打滚爬创造、积累出来的,如果拒绝就显得有些矫情,但是如果真的以为能够躺在父母的功劳薄上混吃混喝,那么这一辈子也就完了。
    真正的核心资源除了父母和自己本身的能力之外,没有其它,也只有父母才会不计回报的全心全意的为了自己。
    然而,没有谁仅仅依靠父母,而自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享用一辈子的。
    越是家里条件好,越是要努力,越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越是要做大做强自己,越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接得住父母递出的接力棒,否则,未来就算独立了,就算看上去枝盛叶茂,但也根系浅薄,如同长在沙堆里,如果流水一来,大风一吹,就倒了,人生也就完了。
    很多人说,亦有很多人当面给她说过,“别人一辈子的努力,也不过是她人生的。”
    她很不认可这句话,甚至有些反感。这句话偷换了一个概念,看似是真理,好像很正确,它把事情给绝对化了,这是错位比较。
    这种语调很危险,这是宣扬阶层固化论,因为这句话对于每个人都适用。每一个人,如果都是从自身出发,抬头往上看的话,都会发现,自己努力了一辈子的成果,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也不过是人家的;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同样的,这句话还潜在的宣扬了一种“读书无用论”。
    读书本应该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捷径,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捷径的话。
    可是有了这句话,很多人就会把它奉为至理名言,会下意识的觉得“我干嘛那么努力学习,反正我再努力,也不过是人家的而已!”
    他们给自己不学习、不努力、颓废、消极、放任自流、甚至堕落、犯罪等等,等等,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同样的,这句话还制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焦虑。
    他把所有的人,无时无刻不摆在比较之中,“看!你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我抬抬脚而已!”
    这种焦虑,会让心理失衡,极端的情况下会产生心理报复,社会上各种仇视现象那么盛行,这句话同样功不可没。
    石石思诗想,未来终究如何,还是要看自己的奋斗,自己之所以选择在沪读书,在魔都拼搏,就是想看看,尽量在家庭影响少的情况下,自己能跑多快,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她想,既然父母给自己铺就了朝向梦想的道路,那么自己就应该勇敢的朝前奔去。
    沪东大学是她精心挑选的结果,沪东大学的经管学院在全国排在前十以内,与芝加哥大学共建,在沪东大学读书,将来可以到芝加哥大学进行交流学习,那里也是大师云集的地方。
    未来,经济的发展必然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争夺,如何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浪潮中把握住自己,就看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如何度过了。
    ——————
    倪妮背着背包,拎着箱子,随人流走下站台,站里人员验过票后,走了出去。
    抬眼一看,只见几位穿着白色的、印着沪东大学的t恤衫,高举一个牌子,沪东大学接站处,她内心一暖,倍感亲切和安心。
    推着行李箱,轻轻走上前去,“学姐,我是沪东大学的新生,请问接下来怎么走?”
    “噢!”张汀钰看向短发齐耳、鼻挺、一双仿佛会说话眼睛的女孩,高挑的身材穿着牛仔裤,更显得腿长,倪妮经常随刘建军训练,脸庞呈现健康的小麦色,整个人看上去英气而又充满青春活力。
    张汀钰心里都有些嫉妒了,“这边,往前走是我们沪东大学的集合处,等会人多了,会有志愿者领着你们,一起乘大巴到学校。”
    “同学,你是一个人来的?”汀钰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