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沉浸星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一章:智慧起源(1/2)
    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这里物质密度很高。都是一些年迈的恒星,它们大部分都已经‘死去’。而残骸则变成了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即是墓碑,也是新的开始。那些质量超大的恒星会演变成黑洞,在浩瀚的空间中游荡。
    而那些已经年迈不堪的超巨星,以消耗最后的能量为代价,使自己变的更加明亮
    就在这里,看起来毫无生机的地方,那看似萌芽一般的生命,依然生存着。而且在不断的繁衍壮大。
    那是距离较远两颗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两颗恒星一颗正值壮年,一颗是已经衰变成红巨星的恒星,漫长的时光让它看起来濒临灭亡。
    直到有一天,它再也支撑不住了。
    它的毁灭了爆发出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喷射物形成了高速的物质流,奔向宇宙四面八方。这些喷射出的超新星残余,其质量总和足够创造数千颗行星。爆发的同时释放大量电磁辐射照亮了整个星系。
    高速流奔向双星中的另一颗恒星,那颗恒星有着两颗气态行星和一颗固态行星。
    高速流与两颗恒星间的星际物质碰撞形成了大量的铍硼硅碳等重元素。
    那颗固态行星的星核中重元素较多,通过自身的引力形成了浓厚的大气层。在它的行星表面有着大量氢甲烷氟以及少量的氯氧。
    高速流以百分之十的光速穿过星际物质和旷阔虚无的星际空间,到来这座恒星系统。强大地冲击力把那两颗气态行星瞬间撕开,内核的残骸向宇宙四处飞去。残留的物质也变成了星际尘埃。
    可能是那颗固态行星够幸运的原因,恒星系统面临冲击的时候,它恰巧“藏”在恒星后面。虽然躲过了被摧毁的命运,但没能躲开之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恒星吸收了大量来自伴星爆炸而喷射出的物质,恒星的质量变大了。恒星内部的活动剧烈增强,在其表面出现了大规模的日珥。
    那颗稳定运行了十几亿年的行星被点燃了。
    氢和氟氯地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氟化氢、氯化氢,甲烷被点燃后形成了大量的水蒸气。来自内核的引力把它们锁在了大气当中。
    行星内的各种元素在不断的反应着。因为行星引力的缘故,那两颗被物质流撕碎的行星残骸,不断撞向这颗固态行星,撞击让这颗固态行星的表面坑洼不堪。有的撞击坑宽度达到了数百公里。
    这些残骸带来的不仅带来了撞击,体积小的在经过大气时被气化分解融进了大气。体积大的带来了大量的重元素。
    巨星的毁灭产生了巨量的宇宙射线,这些高能辐射以光速飞向宇宙的深处。高能量辐射照向了行星,与行星表面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原子核和辐射,诞生了大量的合金元素碳、硅、硼、磷、铜、
    过了许久应该是数万年以后,这颗行星的表面开始冷却。大气中积累了巨量的水蒸气,形成了漫天的阴云。倾盆的大雨席卷了全球,这场大雨通过温室效应,重复下了数千年,直到星球的温度取值平衡。这场雨填满了陨石撞击的大坑,漫过了坑口,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水坑,还有湖泊甚至海洋。
    这些雨可不单单只是水,早期产生的大量氟化氢有着无限制融于水的特性,最终形成氟氢酸,部分是氯化氢与水形成盐酸,以及万年来陨石不断撞击带来的硫化物。这是一片氟化氢为基础溶剂的海洋。
    行星表面冷却后。因为陨石撞击和“海洋”的诞生,让地质板块受到了不均衡的力,地壳上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现象,除了喷发的地壳物质和粉尘颗粒之外,还向大气喷发了二氧化碳、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气体。
    “海洋”底部的那片曾被超新星爆发产生的高能量宇宙辐射照耀过的地质。生成了大量的硼,因为稳定性很好的原因不被氟氢酸和盐酸腐蚀。
    数亿年后,海底诞生了类似地球原核生物的微生物。
    与地球生物的不同的是,它们是以硼元素作为基础的生物。
    这些微生物以氟氢酸溶剂海洋中的多硫化物作为呼吸反应,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规模。随着微生物的排泄物增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海藻类植物,它们通过复合作用不断将微生物的排泄物有机硫烷再次转化为多硫化物。
    伴星变成的白矮星,周期性的双星环绕,使这颗行星上的“海洋”拥有了潮汐反应。
    就此,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诞生了!但通过熵增定律这个生态系统会越来越复杂,终究会复杂到什么程度?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植物形式,生物种类也可能远超地球。
    我们从未见过也无法否认。
    第一次露出海面。
    第一次踏上陆地。
    第一次使用工具。
    第一次因为好奇,而许久仰望星空。
    它们为了生存和抵御其他体型庞大的生物,而团结在了一起,逐渐在行星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族群。有些族群会因为领地和猎物会发生冲突,有的觉得的直接抢夺其他的部落的资源发展更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在它们的世界中也不例外。
    被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