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梁仙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13章 风雪亭临别赠诗(上)(1/2)
    麓山书院。
    风雪亭。
    久雪的天空没有落雪。
    视野开阔,隐约可见京畿汴梁的城郭远在山脚的那一端,绵延的春亭驿站静立在霜雪之中。
    今日是麓山书院两位隐士程启,朱清起复出仕的日子。
    两人都是麓山书院根正苗红的学生,当今陛下景帝继位那年恩科二甲进士,后景帝继位十年,不再勤于治事,沉迷铅汞炼丹,拜道宗道首为国师,改年开元,同年两人因言罢官。
    程启,字初升,江南淮阳人士,自小四处游学,于麓山书院苦读五载,从秀才至进士,他见江南富庶而北境之地苦寒,曾以一篇《征税十疏》而缓解了当年的当年的南北矛盾,官至通政司左参议正五品,兼任都察院经历。
    朱清,字孝廉,大梁北境燕州人士,本是当地军士之裔,年少时胡戎南下侵田杀戮,曾组织乡勇自救,奈何燕州之官畏惧胡戎而逃,致使家族罹难,自那后,弃武从文,求学于麓山书院,与程启引为至交好友,天元元年,官至通政司右参议,为官时耿直忠谏,官风良好。
    作为今日出仕的两位主角。
    麓山书院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仅书院的学子尽数前来送行,书院院长还特派大儒颜松溪主持送行仪式。
    原本,程启,朱清二人乃是麓山书院钟泰然的学生,按理,作为老师的院长,会来送行,但自景帝继位之后,麓山书院越发式微,钟院长为两人前途考虑,反而不当众送行。
    实则是另外一种隐晦保护。
    除此之外,书院的另外几位隐士也前来送行,只不过,他们没有在亭中,而是在连廊的另外一个亭子里,暖炉袅袅,假意赏雪。
    他们都是官场不得意之人。
    似程启,朱清这般罢官又出仕的机会,十分难得,其实他们都知道,这背后有大儒松溪公和钟院长的谋划。
    要说不羡慕,是假的。
    只能临渊羡鱼。
    这其中还包括了老秀才宋昌明。
    宁恒自然也在其中。
    只不过,昨夜他没有睡好,有些恹恹的没精神。
    朱子涛居然在偷吃东西。
    而好学生杜雨生,则双手捏成拳头,大冷天的,激动的面色红润。
    宁恒甚至注意到他嘴唇在暗动。
    似乎在背诵什么。
    憋着大招呢。
    朱子涛咕噜吞下一块肉粒,打了个饱嗝“子恒,昨夜我作了一首送别诗,感觉非常不错,今日我可要大出风头,到时候你可别拦着我。”
    宁恒暼他一眼,没有说话。
    今日送行,是程启朱清二人春风得意的日子,他们这些学子,说白了,就是来凑个数,感受下氛围的,但大冷天的,能有什么氛围?
    比起这个,他更渴望可以温暖双手和脸的柰子。
    那才是真实惠。
    现在就是瞎凑热闹。
    大抵是书院觉得这样可以激励学子吧。
    宁恒有些感慨。
    两世为人。
    前一世被抹平的棱角有意无意的被继承,缺少些许朝气。
    他感觉自己就是那一只跃墙的猪。
    知道太多,反而不会快乐。
    一旁的杜雨生歪头看一眼朱子涛,紧张的情绪消散,随后微笑对之。
    宁恒这一刻有些明白了。
    原来这一场送别。
    对于某些学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一个表现,人前显圣的机会。
    无论程启,朱清,还是松溪公,他们都是可以供乘凉的大树。
    “子恒,你不会没有准备吧?”
    朱子涛挤了杜雨生一下,凑到宁恒身边,他倒不是对杜雨生有什么个人偏见,完全就是因为他觉得杜雨生常受先生夸奖,而他作为差生,自应该和宁恒蛇鼠一窝,沆瀣一气。
    他身为地主家的儿子,经常做坏,可惜宁恒家境贫寒,不能和他一起当纨绔,甚为遗憾。
    “就是来当绿叶的,准备什么。”
    宁恒摇了摇头,自从知道米粮涨价到二两一旦后,朱子涛在他眼里,完全是个赚钱的工具人。
    “也对。”
    朱子涛挠了挠头。
    风雪亭。
    颜松溪煮茶温酒。
    他出自大儒世家。
    对于送别践行这一套流程规矩,那都是烙印在血液里的。
    “初升,孝廉,七年沉浮,此番起复,可莫要再学当年热血溢章,朝堂高庙,一腔热血,也要讲究方法才好。”
    颜松溪是文帝时期的状元,家学渊源,无论官位还是地位,都要比两人要高,他有意点拨二人官场之事,并没有藏着掖着。
    “当年的确言辞犀利了一些。”
    程启喝了一口茶,他是江南人士,为人比较儒雅,虽然蹉跎了七年,如今也不过四十年岁,此番起复,想来官位不会比以往更低。
    这也是皇帝优渥臣子的一种方法。
    当年,他们二人并没有做错什么。
    皇帝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