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之有种职业叫造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十四章:最后防线(1/2)
    童贯的二十万大军,逐一的击败各路义军队伍,虽然每次都是打胜仗,但也不是没有付出伤亡代价的。
    历时八个月之久,二十万禁军死伤达到了五万之多,才终于平定了两浙路除杭州府以外的叛乱。
    此时已是宣和七年十月,童贯离开京城开封也近十个月了,他看着北方东京的方向,心里想着速战速决,希望可以在新年之前,顺利平叛,班师回朝。
    驻守在余杭,富阳,萧山,临安等县的义军,已经做好了坚守各城,和朝廷大军抗争到底的准备。
    对于义军来说,他们已经是避无可避了,因为张军虽然接纳了他们的投诚,但却没有让投诚的义军,进入杭州城内。
    张军给他们的理由就是,杭州城内地方有限,容不下太多的人。
    杭州被方腊焚毁后,至今不过五年,战争的痕迹尤在,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张军并不想让战火,再次波及杭州城。
    自从朝廷的二十万平叛大军到了两浙路之后,张军陆续接收了兵败后,前来投诚的义军队伍,足足有了十几万之多,全部被他安排在了杭州附近的各县驻扎。
    但各支义军队伍又全部被打散之后,重新进行了整编,其中也有三成的兵源,是由张军这边招收的义军,也有攻城时收降的一些官兵。
    杭州城内外的义军总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五万,面对十五万禁军,如果还是败了,张军也只能认输了。
    富阳,余杭,临安,萧山四县,拱卫着杭州府,是杭州最后的屏障,张军在四县各派了五万义军驻守。
    十五万平叛大军,首先抵达了淳安县,淳安县归属严州府,也就是曾经的睦州,方腊起义之后,大宋改睦州为严州。
    尽管方腊起义失败了,他的七万义军也被杀了,但还是有不少方腊的残余力量保存了下来。
    而且方腊起义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被朝廷镇压后,很容易死灰复燃。
    朝廷在方腊起义之后,虽然有所收敛,停止了花石纲的迫害和压榨。
    但近年又因为朝廷为了赎回燕云十六州,向金国支付大量的赎金,又一次变本加厉的压榨百姓,令百姓们苦不堪言,不得不再一次的加入到了反叛朝廷的起义军中。
    张军的义军把声势造大了之后,不少人又冒了出来,继续高举起义的反旗。
    虽然势力和义军人数,与方腊在的时候,无法相提并论,但严州地形复杂,千岛湖中有上千个岛屿,朝廷的平叛大军,想要逐个击破,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淳安县与青溪县同属严州,受到方腊起义的影响也很大,义军的队伍也不少。
    然而义军队伍分散,非朝廷平叛大军之敌,为了速战速决,童贯命十五万平叛大军,兵分五路,分别向青溪,建德,淳安,桐庐,寿昌,同时展开平叛清剿。
    朝廷的平叛大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再往前一步,便要进入张军的势力范围了。
    驻守在临川县的最高义军首领,乃是义军中的三大首领之一的卢振刚,被封为义军的三元帅。
    占领了杭州城之后,很多的义军元老都开始膨胀了,纷纷建议张军称王。
    张军却知道,现在还不是称王的时候,他可不希望自己,变成了第二个方腊。
    但大家跟着他混,又不能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而是便提出了封自己为义军大元帅的军令,又封了胡忠为二元帅,卢振刚为三元帅。
    此外,还封了十大将军,分别是李勇,刘利平,刘子豪,侯巍,陈广利,梁均安,张安义,阮经天,宋太平,王平安。
    其中有六人,是最早跟着张军起义的元老,李勇,刘利平,刘子豪,侯巍四人,是后来投靠过来的,在攻下杭州,富阳,余杭,临安,萧山的几场战斗中,表现的非常不错,有勇有谋,获得了张军的认可。
    张军和胡忠二位元帅,坐镇杭州城,负责指挥协调各路义军队伍,相互配合作战。
    卢振刚和梁均安,刘利平,率十万义军,驻守在几座山中,那一个县城遭到了朝廷大军的攻击,便全力支援那里。
    刘子豪和候巍,领五万义军驻守在临安县城。
    李勇和阮经天,领五万义军驻守在富阳县城。
    陈广利和王平安,领五万义军驻守在余杭县。
    张安义和宋太平,领五万义军驻守在萧山县。
    而张军和胡忠,也只有五万义军,守住杭州城。
    不过,卢振刚和梁均安,刘利平的十万义军,随时可以回防杭州,确保杭州万无一失。
    此时,临安县正处于对敌的最前沿,卢振刚和刘利平,梁均安的十万义军,马上便闻风而动,提前开始了备战。
    临安县城的北城门外,是一片空旷的平地,再往前便是一片大山,从桐庐县到临安县,乃是必经之路。
    一支几百人的义军队伍,从山中跑了出来,看起来有点狼狈的样子,队伍中抗着一片大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方字。
    “来者什么人?休要上前,否则格杀无论。”城门上,一个义军头领大声的喝道。
    站在城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