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祝哀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增大
缩小
第九章(1/4)
    断崖寺,座落在那群山中的一处绝壁上,也是尼山中最高的建筑,位于东边,因而每天日出时先进入人眼帘的就是它了。寺院不大,只有一座届堂和几间禅房,寺里的出家人也是极少的,加上管事的住持只有五六个和尚。由于处于深山之中,平日里很少有人来上香拜佛,只有在特殊日子里才会人潮涌进,或是一些有求予菩萨的信徒们才会匍匐于此。
    现在正是晨曦雾霭之时,寺院的大门早已开启,从里面走出了个青衣小沙弥,手持一把大扫帚轻轻的扫着地上的尘粒。在这座寺院旁边的不远处独立着一间简陋的而又别致的茅草屋,这屋建造得位置十分恰到好处,既不妨碍寺院的风水格局,又不阻挡自己的采光呐凉。那屋前则是一片桃花林子,虽然现在这个时节已过桃月,但还是飘着淡淡余香。
    此时那屋门轻轻敞开,从屋里走出一青年男子,他浓眉细眼,五官俊朗不凡。一头青丝被规规矩矩的梳笼于头顶,身着青色薄衫,脚穿灰色粗布鞋。屋前围着用一些竹子削成片的竹片扎了一圈小小的篱笆,把偌大的空地分成了内外两处。男子站在自家院落中深深的伸了个懒腰,再抬起还带睡意的双眸四周瞄了一圈,那正在忙于清扫的和尚便进入他的眼帘,他笑了笑,走出院落来到寺院门口。
    “小师父今儿起得这样早,住持师傅可曾起来了?”他亲切的上去打了招呼。
    那小沙弥向他行了个佛礼,说“今天是施主起晚了,小僧已在这里多时,我师傅一早下山去了。”
    男子一脸疑惑,原来那老住持早就走了!一年半截的也没见过他离过寺,今儿怎么不辞而别呢?他也不想问清原由,便回到自己的家中打水洗漱。屋里陈设简单,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摆设,最多的也是放在书案上的那一堆一堆的旧书卷,和那一摞摞码得整整齐齐的信函。屋子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山水写生与各类墨宝,仔细看看它们的背面还有很小的标价字样,想必是准备出售的。
    他不知从哪里掏出一个粗面馒头咬在嘴里,随后再把墙上的字画小心取下来一张一张卷起后放在一只竹藤箱子里,而后背起箱子再拿着嘴上的馒头,出了门。他轻快的走在山间小路中,时不时的遇到一两个上山砍柴的樵夫他都会亲切的与他们攀谈几句,那些人看到他似乎都很亲切,又似乎十分关怀他的样子,这使他心情更是大好。
    大约走了三盏茶的功夫他终于来到了山下的小镇上,这个小镇虽然面积不大,来往之人大多都是普通百姓,但是人气格外的旺盛。热热闹闹的集市上很多小摊位,卖的最多都是一些野味牲畜。这里的买卖并不都会以钱两做交易的,也有以物换物,你需要什么时可以拿你现有的东西去向人兑换,各取所需,这样的交易往往更合理一些。
    男子便来到自己的固定摊位将要出售的字画一一摆出,又把早已备着的小桌小凳搬了出来。他和周围的摊主们打了招呼后便坐下来拿出本《文赋》看起来。按理说在这里作字画生意着实勉强,但奇怪的是他的生意还是很好的,隔三差五就会有人上门来买他的画和字。他呢,平时帮这里的百姓们写写家书,过年时再帮着写副桃符也能赚点的。
    当然,帮这些老百姓们写书信他也是经常不要报酬的,也就是帮点小忙而已。所以这里的人们都非常尊敬他,时不时的给他送点吃的喝的,待他好似家人,他们平时都称他一声罗先生。
    话说到这时正好向他走来一位看似年过六旬的老人,他步履蹒跚的走到罗先生的桌子前坐了下来。罗先生立马放下手中的书,对他笑了笑,问“老伯,今儿您又想写信给儿子了?”
    老人笑笑,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函,道“麻烦先生给老头子念念那小子都说了些啥,这小子有大半年没有回来了,只知道托人送铜子儿,写了些文屁不通的话来搪塞我这个老头子,要不是先生一次再次的帮我,现在他在哪儿干些啥我都不知道喱!”老爷子满腹委屈的皱皱眉头,把手中的信函递给了罗先生。
    罗先生哈哈一笑双手接过信函,小心翼翼的拆了封,默读片刻后再一字一句的读给那老人听。读完后静静的等待对方的反映,老头半晌才意示到,又问“他写了这么长,咋一会就完了?”
    “这个嘛,”罗先生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下面的只是对我道了几声谢谢,没什么,令郎太客气了。”他笑逐颜开的折好信纸装回了信封中。
    “嗯,这么说那小子还有点礼数,应当这样嘛,知道先生乐善好施,咱们这乡里乡亲的有哪家没有得到您的恩惠呀!”老人有点激动。
    “老爷子说的对,先生可是我们全镇人的大恩人呐!”旁边的小摊主们纷纷说道。
    罗先生不免有些不好意思,双颊泛红起来,他忙拿出笔墨纸砚,再问老人要写些什么,开始下笔书写,然后再读了一遍确定对方满意后装上信封。老人付了二十文钱给他,他是不准备要的,但老人硬是塞给了他,又说这次儿子送来两贯已经很富足了,他这才收下那二十文。老人高高兴兴的走了,罗先生目送着对方,眼中出现了一丝欣慰。
    有了眼下这二十文钱,看来今天的两餐是没有问题啦!他把钱揣进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